汢客旅游网

客家正月初九民俗 拜天公(3)

夏慕槿苏2023-01-23

台湾客家人是客家人中“拜天公”最为盛大的,其崇拜历史也非常悠久。《台湾县志》云:“九日为天诞之期,家家烧纸,望空叩拜,浮屠之家,宣经礼忏,是为称祝诞。”《淡水厅志》云:“初九日天诞,演戏达旦,是为天公戏。”而《台湾省通志》的记载描述则最为详尽:“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圣诞,俗称天公生,全家斋戒沐浴,备上下桌,上桌五果六斋,扎红面线清茶,下桌供五牲、红龟粿等;至午夜以后,全家整齐衣冠,依序行三跪九叩,首礼拜祀;全日祭神演剧,大家小户,争相庆祝。”上述史料中的台湾人主要指客家人和闽南人,即客籍与闽籍。

虽说天公信仰闽客不分,闽籍与客籍的信众一样为数众多,但从一些祭祀方法、天公炉摆放位置、三界公称谓等的不同,看出闽客文化差异性的蛛丝马迹,以下就依田调观察所得之现象做二部分:

其一,对天公炉的定义与摆设方式论闽客于共同天公信仰之差异。既谈天公炉,首先从两族群文化对天公炉与三界公炉定义不同谈起,台湾闽籍家庭在厅堂横梁上悬挂着天官的“三界公炉”,一般认为是“天公炉”,也就是把玉皇大帝当作三官之一的“天官”,是祭拜玉皇大帝之用。因之,今日原籍漳州人家均称天公炉为“三界公炉”,亦即说天公系三官之中的天官,故奉祀天官的同时,亦必须奉祀地官、水官;但在客籍人家,天公炉和三界公炉有别,也不混淆,对客籍人而言,祭拜时习惯将三界公炉摆放在天公炉的两旁。再者,从天公炉摆放位置的不同说起,闽南人将天公炉(或说天公灯)摆放于正厅,而客家人则不把天公炉放在屋内,不同于闽南人将天公炉设于正厅的灯梁上的形式,客家的天公炉必需见天,因此一定得设在户外,差别只是有的设在正厅门外、有的在围墙上、有的则在禾埕中央另立香炉,各应其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方式,并没有一定规格或形制。

其二、对三官大帝的认知及对天公的祭拜方式不同。天公为所有神祇中具有最高神格者,其与配祀神三官大帝之间的从属关系与否也可以作为闽客差异比较的对象之一,渡海来台的泉州闽籍后裔移植原乡对“天公祖”的信仰习惯,而来自客家族群者除了崇祀天公外还要加上对于天、地、水“三官”的崇敬,客家人在除夕与正月初一这两天内依序敬天、祭祖、拜神,到了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诞辰,按照惯例则是“做福”或“祈福”的日子。另外,闽客之间的差异还要从对三界公的称呼说起,三官大帝多是台湾先民由原乡恭请香火或香炉渡海奉祀而建庙,闽南称为“三界公”;而客家称“三界爷”,一如闽客族群对天公分别称呼“天公祖”及“天公伯”的不同般各有其趣。

至于在对天公的祭拜方式上,闽客至少具有一般的共同规格,于祭拜天公的仪式上均相当隆重。然而闽客不同的是,闽人拜天公另有以甘蔗拜祭者,在祭坛两侧各放一枝甘蔗,以便朝望天空祭神,且要求祭神的甘蔗须带枝叶,以象征节节上升与开枝散叶之意。

普遍地,客家人“拜天公”不仅只在正月初九。从年头到年尾,在客家聚居区都有拜天公的活动。客家人每年正月初一零时开始敬天公;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正月十五祈福“许天神”,即在天神前许愿,祈求老少平安;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各地客家都要“补天穿”,以求不破财;十月十五日“下元节”还要“还天神”,即还愿,感谢天神一年来对老少平安的庇佑。另外,客家人无论拜任何神灵,必须先拜天公。如到庙堂拜神,要先向门外拜天神;拜见土地伯公要先向门外拜见天神;清明扫墓“挂纸”时要向坟堂外拜天神,然后祭墓。婚嫁时,也是先拜天地,后拜祖宗、高堂、父母,最后才夫妻对拜。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