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既是物质财富,更是彝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清康熙年间《楚雄府志》有“女不著绔,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罩之”的记载。百余年来,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服饰亦发生很大变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当今本型女装的基本款式。但“不分男女,具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穿裙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
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最丰富多彩的,要数彝族妇女的服饰。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天祝藏族的民歌非常丰富,在民间有着“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华锐的歌儿唱不尽”的说法。天祝民歌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酒曲。第二类是情歌。第三类是长歌。共有两种,一种是叙事歌,在天祝藏区普遍浒的主要有《拉央...
黎族女孩的成人礼--纹身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
旧时,杨凌境内庙会一年四季都有,春季尤盛。恩义寺(建子沟寺)庙会始于隋朝。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十月十三、十四为庙会日。镜照寺庙会 始于唐代。农历正月十八、六月十九为庙会日。福阳寺庙会 始于唐代...
大雪的由来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
上了年纪的人,不管山南海北,只要提到老光化县城,就要想到它圆圈儿的六大景致:北有牛头,南有马面,东南有金鸡,西北有沙落,西有四眼井,东有温水河。自古以来民谣就是这样唱的:“牛头对马面,金鸡对沙落,四眼...
传统的中式婚礼流传到今天已经大走样。现代人的婚礼追求简单有很多礼节早已被忽视。古代民间的聘礼就很多讲究,透漏着不同的文化。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梳子有“结发”之意,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弄错自己应处的位置,很常见。但是这种不经意的小差错,有时会让举座不欢。祖孙一家人围桌就餐,通常是爷爷奶奶正面尊位就坐。如果把老人挤到角落里,就是尊卑颠倒。那么,在中国,礼仪的尊位在哪...
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国内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一个所有女性可以放半天假的法定假日。不过这个冠以“国际”的节日在美国却鲜有人知。追根溯源,三八国际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一样都起源于美国,都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末...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
红花仙草,是潮汕两大瑞草。红花即石榴花,仙草学名为菝草,又名小槐花、三叶青。红花仙草作为潮汕人心目中的吉祥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青春少艾“出花园”,要用红花仙草泡水沐浴,潮州、澄海一带更讲究,要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