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辽宁盘锦旧时闹春习俗

曼菱氏2023-11-24

辽宁盘锦旧时闹春习俗

正月里闹春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主要是从大年初二到元宵节通过体育和娱乐活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希望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盘锦作为移民城市(清顺治十年,即1653年起盘锦开始有了大规模从山东等关内来的移民),几百年来在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演变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闹春习俗,是典型的“全民狂欢节”,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亮点。

先说说儿童的闹春活动。这包括跑马城、玩嘎拉哈、撞拐、抽陀螺、弹指球(玻璃球)等。其中的“跑马城”玩时,若干名儿童平均分成两队,每队手拉手站成一排,相隔10米左右。然后挑战方要向对方“点将”,被点中者要使劲冲向对方。如果冲破对方阵脚,就可抓获一人归队,否则便被对方“俘虏”。接着是另一方挑战,轮流进行后,最后人多的一方获胜。该活动可培养孩子们勇敢、拼搏的精神;玩嘎拉哈为锡伯族独创,后流行于东北各民族,在清末到民国时期曾风靡盘锦。嘎拉哈由猪、鹿、羊等动物的膝骨制成。玩时坐在热炕头,铺上毡子。最简单的玩法是将小口袋向上抛起,然后迅速用同一只手到摆好的大堆嘎拉哈里抓取,同时接住从空中落下的小口袋。如果没有接住小口袋,就失败了。下一个接着抓,最后看谁抓的多,多者为胜。玩法还有“棒打狍子”、“河心掏鱼”、“瓢舀鱼”、“野鸡掉进饭锅里”、“渔翁收网”等,颇具地域特色。该游戏能培养孩子们精进、团结的精神。

成人闹春活动有演皮影戏、跳萨满舞、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等。境内驴皮影表演始自于盘山县,由清末的张自文学成技艺后,组建了“张家皮影戏班”四处表演,剧目有《箩耙记》、《率武阵》、《镇元塔》、《四平山》等,曾一度唱红辽西。后来他把技艺传给了其子张春普,直至其孙张永怀。现在,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大荒乡得以保留和传承;萨满舞是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东北土著民族的古老舞蹈。舞蹈是图腾崇拜式的原始舞蹈,跳舞的目的是驱鬼避邪、免除灾难,让老百姓幸福安康。表现出的主体是人类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并与其做斗争的英雄气慨。表演时边唱着各种“神词”,边做着各种鸟兽的动作。在清末,盘锦西部的一些人把其当成了正月里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舞龙活动主要在田庄台,源于清咸丰1856年,由河北齐姓移民始创。演出时数十人配合,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三四十米长的大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煞是壮观、喜庆;高跷最有名的是大洼县西安镇的上口子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清康熙年间,有青年兰小二初创高跷演出团体——“兰家班”。从此,盘锦有了高跷会。但多是由大户人家和有权势的捐钱组队,给人们演出。

闹春习俗既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又锻炼了身体和意志,开阔了视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愿它能够永远鲜活地传承下去!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