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天祝藏族的民歌非常丰富,在民间有着“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华锐的歌儿唱不尽”的说法。天祝民歌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酒曲。第二类是情歌。第三类是长歌。共有两种,一种是叙事歌,在天祝藏区普遍浒的主要有《拉央...
黎族女孩的成人礼--纹身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
旧时,杨凌境内庙会一年四季都有,春季尤盛。恩义寺(建子沟寺)庙会始于隋朝。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十月十三、十四为庙会日。镜照寺庙会 始于唐代。农历正月十八、六月十九为庙会日。福阳寺庙会 始于唐代...
大雪的由来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
上了年纪的人,不管山南海北,只要提到老光化县城,就要想到它圆圈儿的六大景致:北有牛头,南有马面,东南有金鸡,西北有沙落,西有四眼井,东有温水河。自古以来民谣就是这样唱的:“牛头对马面,金鸡对沙落,四眼...
传统的中式婚礼流传到今天已经大走样。现代人的婚礼追求简单有很多礼节早已被忽视。古代民间的聘礼就很多讲究,透漏着不同的文化。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梳子有“结发”之意,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弄错自己应处的位置,很常见。但是这种不经意的小差错,有时会让举座不欢。祖孙一家人围桌就餐,通常是爷爷奶奶正面尊位就坐。如果把老人挤到角落里,就是尊卑颠倒。那么,在中国,礼仪的尊位在哪...
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国内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一个所有女性可以放半天假的法定假日。不过这个冠以“国际”的节日在美国却鲜有人知。追根溯源,三八国际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一样都起源于美国,都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末...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
红花仙草,是潮汕两大瑞草。红花即石榴花,仙草学名为菝草,又名小槐花、三叶青。红花仙草作为潮汕人心目中的吉祥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青春少艾“出花园”,要用红花仙草泡水沐浴,潮州、澄海一带更讲究,要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