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辽宁阜新蒙古勒津婚礼习俗

冷雪2022-12-03

辽宁阜新蒙古勒津婚礼习俗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居住的和由此地外迁的蒙古族人民群众,历来称阜蒙县为“蒙古勒津”,也称自己是“蒙古勒津人”或“蒙古勒津和硕(旗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史称蒙古勒津)具有8000多年的历史文明,被称为“玉龙故乡、佛教圣地、契丹摇篮、三丰故里、玛瑙之都”之美称。

自明末到清代和民国年间,统治蒙古勒津的官方行政机构,则称为“土默特左翼旗”。但在民间绝少称呼“土默特左翼旗”,而泛称“蒙古勒津和硕(旗)。”旗札萨克所在地,亦被称之为“蒙古勒津”王府。至近代又译称为“蒙古锦”、“朝邑蒙古锦”、“蒙古贞”、“蒙古珍”、“蒙古镇”等等。现在辽宁的蒙古族学者以汉字写法统称“蒙古贞”。

蒙古勒津婚礼主要分布在阜蒙县500多个蒙古族村屯,是随着本部落的东迁,从游牧生活转为农耕生活,从游牧文化转向农耕文化,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其在语言、风俗、音乐等方面具备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特点。

蒙古勒津婚礼始于成吉思汗年代,成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在当时盛极一时,清朝初期走向繁荣,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蒙古族婚嫁迎娶的形式,为蒙古族人民所喜爱和推崇。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多采取自由恋爱的形式,然后由父母作主操办。结婚程序较旧时已大为简化。随着农耕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建国以来,这种婚俗渐行渐远,濒临灭绝。

蒙古勒津婚礼是蒙古族一种民间婚礼形式,提亲一般由男方父母或其亲戚带上白酒等礼品去女方家中求婚。

订婚时,男方带上自制的奶酒、一只熟羊和其他一些礼品,到女方家中,先敬哈达,再致订婚词,然后将带来的奶酒倒入碗中,在场的女方亲友、邻居每人品尝一口,然后大家饮酒、吃肉。

结婚前,男方还要给女方送过礼(即聘礼),多为肉、酒和新娘的梳妆具和衣料。聘礼多少,由双方长者商定。

出嫁前一日,女方家中举行送嫁宴会,亲友赴宴,以唱歌、跳舞倾诉亲人的依恋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婚礼上,除宴饮、歌舞活动外,并安排一些诙谐有趣的角力游戏。

蒙古勒津婚礼将蒙古族的各种表演形式融入其中,内容丰富,欢快自然、古朴典雅,集文学艺术之大成,包含了蒙古人的豪放、刚毅、载歌载舞的风格,距今已有700—800年的历史,涉及民族历史、民俗、道德、信仰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由“接亲、迎亲、送亲”三大部分总计17个程序构成。

第一部分:接亲。接亲队伍启程前,在男方家摆上桌子,请来家族中4位长者,斟好美酒,新郎跪下祈求祝福。祝词之后,由主婚人、祝颂人和新郎等人组成接亲队伍,头戴缨帽、身穿长袍、脚穿靴子、腰系围带,佩戴弓箭、乘坐骏马去接亲。在女方家门前,女方祝颂人故意拦在门前,双方祝颂人反复诘问对答,一比高下。琅琅上口的婚嫁词和优美动听的酒歌把婚礼推上高潮。此后,还要进行“敬酒”、“献礼”、“求导”、“问名”、“扮郎”、“送女”等程序。

第二部分:迎亲。当女方队伍来到男方家附近时,新郎家人分别进行一站迎接和二站迎接。随后在男方家进行“拜天”、“祭火”、“授花”、“敬歌”、“报肴”等程序。

第三部分:送亲。新亲辞别之际,男方要向送亲的人们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还要将新娘的婶婶、嫂嫂等直系亲属留宿一晚,安慰和保护新娘。此外,蒙古族还有吃新婚果子以图吉利的习惯。

蒙古勒津婚礼融合了蒙古族的歌、舞、诗、骑、射等表演形式,有诙谐有趣的角力游戏,有热情奔放的蒙古族舞蹈,各种欢快自然、古朴典雅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蒙古人豪放、刚毅、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

蒙古勒津婚礼具有民间文学各类体裁的概括性,有祝词、赞词、传说、民歌等文艺形式,具有如下特征:

1、游牧文化转入农耕文化特征。游牧文化它包含了蒙古民族数千年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信仰、文化、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间相互和谐共存。蒙古族人民由马背上的民族,逐渐改变生活习性和生活习惯,由蒙古包搬进了砖瓦房,开始了田间耕种的农耕生活,故它有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特征。

2、婚礼程序特征。包含17个基本程序,涉及到文学、艺术、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吸收借鉴了萨满诗歌和宗教文化,整体诗意具有神秘性。

3、音乐特征。音乐规整,以短调为主,四句为一段,结构严谨,韵律自由,首尾呼应,情节相连,具有连贯性;运用音乐具有地域性。

①婚礼表现丰富,内容包括歌、舞、诗、骑、射等表现手法,地域性和民族性浓厚。

②历史悠久。形成于成吉思汗年代,距今700——800年的历史。

③它是综合性的艺术,包罗万象,形成了一种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的文艺形式,在语言、风俗、音乐等方面具备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特点。对本地区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较大,如对现代诗歌、创作歌曲、现代舞的影响。

4、艺术价值。语言形象、流畅、优美、生动,富有哲理性;巧妙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和比兴、夸张、排比、讽刺等修辞方法,它对研究蒙古勒津历史和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百科”。

蒙古勒津婚礼在70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多彩的婚俗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现代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丢失蒙古语母语现象十分严重。近50年来很少有人使用传统婚俗举行婚礼的,婚嫁词也只是在有关资料上有所记载,如不及时加以抢救、挖掘和保护,再过几年或十几年,这种传统的婚礼形式便无人知晓,随之湮没。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