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陕西大荔月牙烧饼的传说故事

貝多芬2022-07-01

陕西大荔月牙烧饼的传说故事

关中有句俗话,“大荔有一怪,烧饼半个卖。”这半个卖的烧饼,颜色金黄,状如新月,空心饱满,酥香可口,所以,人称月牙烧饼。

大荔月牙烧饼好看也好吃。表皮黄亮、有些脆,内瓢松软、有点甜。虽说只有一指头多厚薄,却又有若干层层,油油的。虽说那里边是空的,外边却沾着不少的芝麻,香香的。后来听到关于月牙烧饼的歌谣,进一步印证了我的直觉。那歌谣有多种版本。有的说:“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里好烧饼。热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层层”。有的在“热吃脆,冷吃酥”之后,加了句“沙温吃了不咳嗽”。“沙温”,形容那温度不热不冷,正好合适。还有的说:“南京到北京,同州城里好烧饼,拈起轻,摸着厚,里面空空能夹肉”。当然,不只能夹肉,也能夹各种蔬菜、夹鸡蛋,肉夹馍,菜夹馍,蛋夹馍。

关于月牙烧饼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故事呢。

相传,古城大荔西门外通往长安大道的一座小桥旁有两棵垂柳,垂柳旁有两间茅草棚,棚内住着相依为命的母子二人。母亲70多岁,双目失明。儿子30多岁了,乡亲们还叫着他儿时的小名斌娃。他们一家挣扎了十几年,斌娃还是娶不起媳妇。斌娃从小就学了打烧饼的手艺,无论黑面白面,他打的烧饼又圆、又酥、又香、又甜。斌娃的手艺好,待人也和气,生意蛮红火的。

谁料,这一年满天遍野黑压压、雾沉沉飞来一群又一群蝗虫,人们求神问卜,烧香磕头,禾苗还是被吞食的只剩下光秆秆。蝗虫一过,又遇大旱。八百里关中道赤野一片,土地干的裂了口。树叶、树皮都被那些饿得干瘦憔悴的人们抢食光了。无奈,百姓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讨饭去了……

这天,母子二人把草棚外一块权作店堂的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像往日一样生火、配料,做起生意来了。日头过午,大路那头走来一群讨饭的人,人群中一位老妇肩挎讨饭篮,手拄打狗棍,走路慢腾腾。走了好长工夫,才走到斌娃家的草棚前,她一坐到石凳上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喘个不停,过了一会儿竟昏倒在地上。斌娃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到跟前一看,只见老妇人两鬓白如冰雪,颧骨高突,满脸都是荷包褶。他二话没说,端来一碗开水,舀一勺,吹几口,慢慢给老人灌下。水还没喝下少半碗,那老人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长长地换了一口气。斌娃从烤炉中拿出一个又软、又香的烧饼,他一掰两半,一块一块地送进老人口中。那老妇人慢慢地咀嚼,直到吃完这个烧饼。说来也怪,吃饱喝足,连个道谢的话都没有,挎起讨饭笼,拄着拐棍走了。

一连半个月,那老妇人天天来,斌娃就天天送她两个烧饼。

这一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老妇人又来了,斌娃照例双手捧出一个刚出炉的又软、又热、又香、又黄的烧饼。这回,那老妇人没接斌娃递上来的烧饼,反而递给斌娃一锭明闪闪、黄灿灿的金元宝。斌娃从没见过这东西,一下傻了眼,不知说啥好。打从到斌娃这儿来没开过口的老妇人,这时开了腔:“这是给你的,顶我吃过的烧饼钱。”斌娃连摇头带摆手地说:“大娘,谁没个七灾八难的,吃我几个烧饼算个啥?这东西我不能收。”就这样,推过来,让过去,被在屋里的斌娃妈听见了,她说:“斌娃,我给你说过多少次了,待人要和气,不要和客人争吵,吃个馍,有钱给,没钱让客人走,谁没个七灾八难的。”

斌娃说:“妈,你弄错了,是那位常来的大娘要给咱一颗金-元-宝!”“噢,是这样,她和咱一样穷,更不能收。”老妇人的话刚一落点,斌娃只觉得哗啦一闪,老妇人已不知去向,面前却站着一位娥眉横翠,粉面生春的少妇。她挥起尘拂在斌娃妈眼前一扫,斌娃妈不由自主地双目睁开,顿时只觉眼前光明。几十年不见的小桥流水,草庵垂柳尽在眼前,高兴地喊到:“斌娃,斌娃,妈看见东西了!妈看见东西了!”

案板上一声刀响,把斌娃母子二人同时惊醒,那少妇手持斌娃常用的那把菜刀,对准刚出炉的一个烧饼中间一切,霎时香气四溢,茅屋生辉,那少妇绣带飘摇,直上九天。

人们说,那是月里嫦娥,被她切开的半个烧饼形状,和她留给斌娃母子的金元宝形状一样,其中一定含有神仙让你只可意会---金黄烧饼如金元宝一样的暗示。从此,斌娃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他也娶上了媳妇,一家三口,仍以打烧饼为业。斌娃也小有名气,过往客商或买或带,一下在东府各地传开。

大荔人吃月牙烧饼,一般是跟清汤羊肉一起吃的。也有夹肉、夹菜来吃的,烧饼中间是空的,倒是非常适宜于夹了肉吃。《大荔县志》载:“月牙烧饼,是由于人们食用水盆羊肉的需要而渐次形成的。过去吃羊肉时,以烧饼为主食。早先的烧饼是圆形,要夹肉,还需把烧饼掰成两半,既参差不齐,又不方便。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与其把烧饼掰成两半吃,还不如制作时,将烧饼切成两半,既方便也美观,烧饼就由圆形改为半圆形。因其状如月牙,故名‘月牙烧饼’。”这可能是月牙烧饼产生原因比较切合实际的说法,也是对勤劳善良的大荔百姓的一种赞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