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海南方言岛 移民文化活化石宝库(3)

琇莹君2022-09-22

军话 留守军士带来的西南官话

军话是16世纪初从广西征调来海南作战的军士所使用的语言,战争结束后说军话的军士留守海南,分布在东方市八所和三亚崖城附近,昌江沿海也有一部分,约有数万人,其语言一直保留至今。军话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广西桂柳话近似,但有一些差别。它与古官话(即所谓的“中州正音”)比较接近,容易被误认为就是古官话。

客家话 折射客家人大迁徙路线

客家话是从广东中部迁徙而来的移民的语言。客家人有几次大迁徙,第四次是康熙中叶以后从广东东部迁徙到四川、台湾、和湖南、广西等地,第五次是乾隆嘉庆以后从广东中部向粤西、海南岛等地。到海南的可能是属于这两次的迁徙。主要分布在儋县那大及南丰等地。

广州话 仅剩三千疍家人使用

海南的广州话指的是清代中期17世纪左右从广东沿海迁徙而来的疍民的语言,跟广州话非常接近。建国前三亚有部分人懂广州话,回族部分人过去多从三亚镇学到广州话。现今只有两三千渔民(又叫疍家)内部仍然使用广州话。

富马(附马)话 方言岛的活化石

分布在东方市四更镇的付马村。《昌化县志》称“附马村”。据说这个村子原来养过许多马,所以叫“富马”或“附马”。1985年春,我们在东方八所调查附马话,据介绍,附马村人数最多的文姓人是当年文天祥家乡的部众,因抗元失败由江西迁徙到海南,定居在昌化江出海处附近,至今已有27代了。当时全村只有一千多人。

村民所使用的语言与当地的黎语、村语、军话都有很大的差别,经初步调查分析,认定它是一种汉语方言,但掺有不少村语的成分。动植物和人体名称有些来自村语,如“熊”“鳖”“蜻蜓”“燕子”“青蛙”“鼻子”“下巴”“肚子”“痣”等,都与村语相同而与汉语有别。其他类的词同样也有村话借词。汉语有吸收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情况,但只是个别地吸收,像附马话成系统地吸收村语词汇是很少见的。

从语音结构和基本词汇来看,富马话应该属于掺有粤方言的赣客方言,如白、大、近等字读作送气音与赣客方言同;“蛋”说“春”,“衣服”说“衫”,“骂”说“闹”,“胖”说“肥”,“先去”说“去先”与粤方言同;也有一些词同于闽语(福州),如“狗”叫“犬”,“芝麻”叫“油麻”。但赣客话的成分居多。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海南岛的语言和方言有其独特的发展状态。海南岛上的这些语言或方言,无论是回辉话或富马(附马)话也好,迈话或军话也好,如果是在内地,很可能不会是这样的情况,它们要么跟大的方言连成一片,一直保留其语言或方言,要么被其他语言或方言所同化,绝不会在小小的范围内自成一个方言岛,延续至今。从这里可以看到,地理环境对语言影响的作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