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吃什么(2)

波峻郎2024-03-23

三月三为什么要吃粑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吃什么

农历三月三日,相传为轩辕黄帝的生日,上祀节。对于几千年前的事情,民间未必知道得很清楚,只是关于“三月三”有很多风俗,一直流传下来,老百姓是如法炮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知道别的地方是如何纪念这个日子的?在我的家乡池州,有关“三月三”,民谚这样说:“三月三,葫芦瓠子都上山。”这大约说的是阳春三月,天气渐暖,是种瓜点豆的好时节,应该抓紧时间栽种瓜菜了。这样说来,好像三月三不是轩辕黄帝的生日,倒像是瓜瓜菜菜的生日了,也是,黄帝本是农耕文明始祖,以栽瓜种豆的形式来纪念他的生日最恰切不过。

还有一种风俗,有点儿可怕。说“三月三”是“鬼节”。传说三月初三这天,鬼魂到处游荡,“火焰”低的人便能看见,一般人如果天黑之后头顶女人的鞋子,也能够看到鬼魂。这传说即吓人又刺激,相信不少孩子都战战兢兢地尝试过。我小的时候,比男孩子还胆大,也曾经在这天的傍晚来到郊外的烈士陵园,当然没有顶什么女人的鞋子,我知道那种说女人鞋子有秽气,能压人“火焰”的话是没有道理的。黑暗中站在烈士纪念碑下,颤抖着眺望位于西边的陵园墓地,似乎真的看到些忽隐忽现的蓝色火焰……后来拿这事和父母、老师讨论过,大人们解释那是磷火,一般有骨殖腐烂的地方,都会有磷分解出来,磷的燃点很低,会在空气里自动燃烧,白天天亮看不出来,夜间天黑了,便能见到那微弱的火苗。当然这种被称作“鬼火”的东西是正常现象,并非在“三月三”这天才有,后来我又约了几个同学在夏天的夜里去陵园纳凉,顺便见证了不在“三月三”这天,也有“鬼火”飘荡的事实。

三月三这天,最受大家欢迎的风俗还是吃蒿子粑。为什么要在这天吃蒿子粑呢?还是与“鬼节”有关,说是鬼节这天,人的灵魂也被搅得有些散乱,吃了蒿子粑,便能将魂“粑”住。否则,这一年,你的灵魂都会飘飘荡荡的,难以安宁。

安不安魂,只是个说辞,能吃上蒿子粑是人们盼望的。三月春暖,野地里青草葳蕤,那一种蒿类植物,有着艾草的清香、茵陈的药用价值,采摘其嫩芽,洗净捣碎,用新鲜的腊肉粒炒过,再和以粳米粉,做成饼状,用香油煎成焦黄的蒿子粑,外酥里嫩,趁热咬一口,一股浓郁的清香热腾腾扑鼻而来……

童年时,每当做蒿子粑的时候,母亲总是适时地教我们背诵儿歌:“做大粑,做小粑,大粑做了送隔壁,小粑做了自家吃。”每每听到这首儿歌我都会想:为什么大粑送隔壁,小粑留着自家吃呢?按照一种自私的天性,我觉得应该大粑自家吃,小粑送隔壁才对。但这种想法我一直也只是私心里想想,没有认真问过母亲,大约自己也知道这种心理是自私的、不对的。直到成年后,我才终于明白,这种儿歌的传诵方式,就是民间对孩子进行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道德教育啊!

孔夫子说“礼失求诸野”。在我童年时,物质匮乏,蒿子粑是一种奢侈的食物了,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闲情闲心来做它的,如果谁家做了,都要分送些给左邻右舍,母亲确实会挑做得厚实漂亮的送给邻居,我当然也吃过邻居们送来的蒿子粑。

如今,物质丰富,人们也多了闲情逸致,蒿子粑已不独是三月三这天才吃得上了,自清明开始,直到谷雨期间,都是采蒿做粑的好时节。会做粑的大多是老年人了,年轻人不会做没关系,大街上专门有做蒿子粑的食摊,随时都可买来品尝。然而,家家户户都住进了高楼大厦,防盗门窗将左邻右舍挡在钢铁之外,对门不相识,隔壁不搭话,蒿子粑的香气飘落在空气中,却再也听不到“做大粑,做小粑,大粑做了送隔壁,小粑做了自家吃”的儿歌了。

我吃着蒿子粑,却吃出了一缕淡淡的苦味。这苦味,不在舌头上,而在心尖上……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