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藤牌舞

一莹郎2022-08-28

藤牌舞

藤牌舞又称藤牌阵,藤牌操,流传于温州、瑞安、平阳、苍南及福建省平潭县等地民间,现只有瑞安民间仍有传承。藤牌舞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瑞安的藤牌舞则注重阵势演练。相传,藤牌舞源自于戚继光当年所创的鸳鸯阵,经过晏继芳等戚继光部将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现盾牌在阵中的作用。

流传于浙南瑞安市,是以藤牌为防御武器的古代练兵舞蹈。过去因舞中摆阵多、滚翻多,故群众又称为“藤牌阵”、“打藤牌”。

藤牌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创造的一种防御武器。戚著《纪效新书》中藤牌总说篇写道,“干(指盾)古有圆长二色。……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御格,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戚又在《练兵纪实》中说:“……官兵所用皆长牌短刀,而倭寇则以长枪重矢。以所谓短不接长,短兵相接,迥不如倭,此所谓以不能而斗能也……。……余乃蹶思使之以败求胜,乃精放鸟铳之法以代矢,矢不及铳……狠筅钯棍皆倍刀之长,藤牌摆身而进,刀不可人,是以幸而屡捷,以后百胜未有一锉……“戚采用铳代矢,狼筅等长兵器和藤牌以短制长,使破倭有法。1582年倭忠始息。

《藤牌舞》中以“对打”、“摆阵”、“偷营”、“夜战”、“庆功堂牌”等,突出战斗的功能。清末光绪年间,由于洋枪大炮的进入,藤牌已失去作用,但是由于百姓很喜欢观看藤牌操练,由瑞安籍的清兵、团勇把藤牌操组织成节目,在庙会时向人们表演,既为纪念戚继光,又有保太平之意。

藤牌表演时先搭成布城门,八个吹长号的站在城门上,前面八面大旗,开始就摆龙门阵:铜锤当龙眼,双钩镰当龙角,狮子牌当龙嘴,牌上双刀当牙齿,皮牌为下额,藤牌连接为龙身,阵头又当龙尾。体现了藤牌在前,长兵器在后,表现出戚继光使用藤牌杀敌的特点。1928年后国民政府以破迷信为由严禁迎神。后来经众多艺人的传授增加了“宁波对”(枪对藤牌)、“双刀战藤牌”、“流星枪战藤牌”、“双铜拦云棍”、“匕首对藤牌”、“单刀皮牌”、“锤、叉战藤牌”、“阵头刀”、“阵头叉”等打法。为了突出藤牌,使动作都有一定的内含意图。如六首操中的“埋伏”、“抛石”、“劈刀”、“出剑”等一连串动作,表示了藤牌兵乱敌耳目,随势出刀,以短制长之意。在对打中耍“宽牌如壁,闪牌如电,翻身下露,惟牌能蔽身”。《藤牌舞》的动作特征是矮、滚、劲、实、圆、活。“矮”,每个步子要屈膝,《练》著中要求以“便捷骨柔者”充当,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各部位不可外露,经常又需蹲伏,故可保身,灵巧杀敌。“滚”,《练》著要求:“……以牌遮身单刀滚去,只低头砍马足,此步最利者也。”“此势随滚迸以袭人之右,先进刀后进牌,疾速如风为妙。

“实”,吸收南拳打法,马步要实。气沉身稳,舞时腰板要直,不开胯,跟平视,不花俏。“劲”,要有力度,出刀时要迅、猛、准,只见刀光闪耀。“圆”,为遮身牌要轮得圆。耍求“上下四方,无所不备”。“活”,身体要灵活,神出鬼没。对打中藤牌手要跳的轻,捷如猴,凶如虎。藤牌,舞出于武,武变为舞,是武和舞相结合的舞蹈。显示古代士兵抗矮救国的英雄气慨。伴奏采用打击乐和吹奏乐,主要曲牌为“将军令”和“得胜令”,乐曲激昂雄浑,为舞蹈增添了杀敌制胜的战斗气氛。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