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将军山的来历与传说(2)

心远2022-02-27

阿勒泰将军山和她的传说

将军山犹如一位威严的母亲,矗立在克兰河东岸,默默守护着脚下的阿勒泰。她承载着阿山沧桑的往昔,关于山名来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每一个传说,都诉说着阿山一个神秘而又久远的往昔。同时,各不相让的争论始终让她蒙上了一层神秘。

将军山,虎踞克兰河东岸,山势气势雄威。与骆驼峰隔河相望,两山对峙,是阿勒泰的象征与骄傲。主峰南北走向,海拔1360余米,纵横十八平方公里。山恋起伏,包容而舒缓,好似一个气势恢宏的将军矗立千万年,用心守护脚下这片宁静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

春日,冰雪消融,克兰河河水涨溢。将军山下绿树枝头,春草碧波,克兰河滔滔之声不绝于耳。和骆驼峰遥遥相望的将军山亭阁,不论在市区那个位置看,都觉得近在咫尺,但真走起来却也颇费一番功夫。

位于地委右侧的将军山路是进入将军山一条相对便捷和轻松的道路。一路上,消融的雪水不断汇集成溪流,不约而同,默默奔向山下的克兰河。山上的野草也都从枯黄的干草下钻了出来,山麓上的人工林也吐露新芽。一派春天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将军山,惬意而又懒散。

将近半个小时的攀登,就到了登山将军那个标志性的亭阁,此处远望,整个阿勒泰市就尽收眼底了。

春日里的克兰河好似一条黄色的丝带,把城区分成几个部分。微风拂面,在春日阳光照耀下美丽的阿勒泰宁静而又安逸。放眼望去,绵延不绝的阿尔泰山雪线松林,山间碧色与山峰千年不化的白雪交相辉映。向东望去,那若隐若现,隐藏在群山中的是神秘的汗德尕特,那里有蒙古族乌梁海部久远而又神秘的喇嘛召。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没完没了的唱/我们没完没了的跳拉呀/咿呀咿呀咿呀咿呀萨/感觉是我的家”极目远望,隐隐看到那些转场路上的牧民队伍,让人不禁想起郑钧这首描绘美丽草原的《回到拉萨》。

走在将军山的山脊上,覆盖着杂草和野花的脚下,多了一份柔软,在这大好的春天里,甚至可以感到她的温暖。脚步是弹性的,每一步,都可以感觉到将军山的包容,温和,就像走进了母亲的怀抱。

登山山脊更高处,虽没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但脚下的这片土地竟那么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敖包和庙宇

山脊上每隔不远总能看到有石头垒起来的高高敖包,它是阿勒泰乌梁海蒙古人久远的宗教和文化象征。这些敖包都是在转场放牧过程中,不断添石块累积而形成。敖包上插满了树枝,在山风中轻轻摇曳着。

在蒙古人的观念里,即使寻常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据考证最初的敖包主要用于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将石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说明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有崇石的习俗。蒙古族先民还崇拜各种树木,特别是崇拜那种树干挺拔、绿荫葱郁的大树。

这个屹立在将军山之上的敖包,见证着乌梁海蒙古人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变的民族文化血脉。

据阿勒泰地方志记载,清末民初,在城区将军山麓建有武圣公庙、娘娘庙,每年4月,9月举行两次庙会。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画面。将军山上总是香客不断,一边是到庙宇里祈福的汉族群众,一边是蒙古族同胞规模宏大的敖包祭祀。在那个国势飘摇的年代里,边城阿山各民族相互团结,同守卫着祖国西北边陲。各种宗教、各种文化相交融,像生了根的一样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

将军山与“将军”

山下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作为将军上下的住户,已经是第四代人了。在他的记忆里,前辈们告诉他,此山之所以得名将军山,是因为有一位将军曾在这里被杀害。但具体是哪一位将军在此山被杀?将军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时候被杀?老人具体也说不清楚。

将军山一名在清末以前的资料上从未发现记载,民国6年(1917年)谢彬曾受中央政府之命视察阿尔泰。当时他以新疆财政稽查大员(财政部委员)的身份稽查和游历新疆的,历时14个月,完成了《新疆游记》一书。在这部孙中山先生为其亲笔写序的重要著作中也无任何关于此说的记载。

缺失的确切记载更使将军山一名的来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致于众说纷纭,但无论那一种关于山名来历的传说都在诉说着阿山曾经的一段往事。

第一类传说认为将军山之所以命名“将军”二字和阿山历史上的将军有关。

最远的“将军”的传说始于成吉思汗西征,传说成吉思汗手下的一位将军在转战阿山境内时,在此山安营扎寨数日,山因此将军而得名。但此将军姓谁名谁却不得而知。也说是在康熙平定准格尔叛乱时,有位满清将领亲临此处指挥战斗,山因将军平定叛乱有功而得名。

这两个年代较久远的传说随无确切文字记载,但蒙古西征和清康熙帝平定准格尔叛乱却都和阿山不无干系。

一说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久居阿山的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各部落因为草场而发生纠纷,而且愈演愈烈,酿成了流血冲突。为了尽快平息这一事端,清朝政府好言劝慰已解甲归田的原伊犁将军长庚。长庚亲临阿山,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很快处理了这场部族之间的纷争。据说在阿期间,长庚将军曾亲登此山勘察草场地界。所以当地人出于感恩,随将此山命名为将军山,以作纪念。

和此山有关的第四个将军是时任新疆督军、省长的杨增新,当时人们都习惯称其为杨将军。1913年,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持和怂恿下强占了我国领土科布多,继而发动了对阿侵略战争。面对贪得无厌的侵略者,杨增新果断下令军民奋起抗击,最终击败了侵略者,阻止了侵略的进一步绵延。为了纪念这位守土有功的将军,这座气势雄伟的大山命名“将军山”。

将军与“坚金”

将军山还有一种来历,传说是因为很多人把蒙古语中“坚金”误读成“将军”,本来应该叫“坚金山”才对,是为了纪念棍噶扎勒参手下的大喇嘛坚金,在山上修建“坚金庙”而得名。

传说,棍噶扎勒参从西藏进入新疆平定“阿山叛乱”(1867年以张俊等为首的农民起义),手下有几位有奇人。其中一喇嘛名叫坚金,此人目力、耳力非一般人所能及。往往站在高处,可以觉察几十里上百里的情况。当时战事紧张,驻扎在承化的棍噶扎勒参派坚金带几个人携带帐篷食物,驻扎在此山最高处,瞭望“叛军”动向。

有一天,坚金终于发现在额尔齐斯河南岸戈壁上尘土飞扬,便马上将这依情况报告了棍噶扎勒参。棍噶扎勒参通过判断,确定了“叛军”队伍的位置和动向,在一个叫唐巴勒的地方设伏,歼灭了“叛乱”队伍。

战争胜利后,棍噶扎勒参在此山上修建了庙宇,因为坚金作战用功,便被派做主持。“坚金山”便由此而来。

将军者大炮也

据阿勒泰地方志记载,此山得名将军另外一说和大炮有关,清宣统三年(1911),新军开进阿尔泰山城,将炮营设置在这座山的山顶上,居高临下守卫山城。

清代和民国初年,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大炮比作“将军”,言其火力极大,威猛无比,像将军一样威不可挡。后来,把这座安置过大炮的山,称作将军山了。

将军山山名来历一直以来都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正是这座承载着阿山历史的大山经久不衰的无尽魅力。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阿勒泰像一个将要入睡的孩子,显得安闲而恬静。穿城而过的克兰河最终在暮色中和城市融为了一体,只有那轻轻拍打河床和岸边岩石的波涛声像一首喃喃的摇篮曲,在在夜空中鸣唱着。而此时的将军山更像一个母亲,静静守卫着孩子们入睡。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