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甘肃 > 白银 > 地名

石门乡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石门乡隶属:靖远县
行政代码:620421208代码前6位:620421
长途区号:0943 邮政编码:730900
车牌号码:甘D行政级别:乡
人口数量:约1.81万人人口密度:44人/km2
辖区面积:414.7平方公里
  石门乡位于靖远县西北部,距县城86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是靖远县贫困乡之一。全乡辖10个村,64个社,3371户,18087人。全乡总面积414.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6万亩,其中水地1.3万亩,旱地3.3万亩。全乡5个村,24个社,1300多户,6400人,属纯干旱地区。境内地形呈三角形,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3017米,最低海拔1500米。哈思山纵贯东西,有天然林2.8万亩,泉水19处。黄河自茨滩席子水入境,至安韦小红道,蜿蜓40多公里,沿河有提灌工程21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乡党委、乡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以大枣生产为主的林果业和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做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发展万亩优质大枣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共有枣园2300亩,挂果枣园1500亩,年产大枣50万公斤,产值达200万元左右。全乡现有存栏羊只2万只,年出栏1万只,其中羔羊6000只,年产值200万元,其中羊毛、羊绒产值60万元。靖远羊羔肉已成为地方风味美食,为该乡的养羊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乡党委、乡政府一班人抢抓西部开发机遇,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该乡经济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以大枣生产为主的林果业和养羊为主的养殖业,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路子,促进石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哈思山脉-泰和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靖远石门乡辖区十个村,多数是山区地带,属干旱地区,多山围绕。75%的农民饮用的是泉水,山水甘甜爽口。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有著名的泰和山,哈思山,两大原始森林,浓密茂盛的松柏,山林有野鸡,飞狼,金脸兔等保护动物,还有野菜蕨,苦等香菜。  石门乡辖区十村简介:  1、石门村约1000户居民,主要种植小麦,菜籽,胡麻,米谷,水源来自哈思山的泉水,半饮用,半灌溉,人均田地4分/人,主要经济来源煤矿,因村路前有两道大石裂开,所以后称“石门乡  2、小口村:主要种植大枣出名的小村,邻接黄河渡口,上接石门村,生活在大山的夹杂中,道路阻塞,经济来源同上,冬天风大,夏季炎热,两村春耕尚早。  3、安韦村:属的生活在山上的居民,环绕在这里,用水依靠水窖,主要吃糜谷,种植大枣,交通隔离,翻山越岭,环黄河。  4、硝水村:生活在鸡架上的人民,黄土山地的哺育,隔离-的夹隙,主要靠牲畜驮来代替,观为叹之,现已规划搬迁平原  5、老崖村:这也是同硝水村一个命运的村落,一个心状图样的地区,  6、二合村:如此之地,很是伤感,省略。。。。  7、路庄村:包括张庄社,这个村依靠的是天上水,种植小麦,稻谷,豆类,主要农用靠牲畜,三轮车,  8、茨摊村:这生活在黄河边缘的村子,主要富裕的枣,梨,但还是交通受阻。  9、裴堡村:全乡海拔最高的村,进村的狭隘口就在此,  石门乡主要是山路,铺石路,没有一条柏油平坦的路,教学水平落后,全部是依赖外出挣钱维持,煤矿,建筑工地作为依托。据分析每年石门乡有五个到十个人死于煤矿,年均人收入在2000元,人民思想落后。苍苍大地,气息焉在,浓厚的怀旧风存在,  现有有一首诗词代之:《石门颂》  几千年古风,石门并开成。连绵无草石山,清泉甜,艰路哭不变。  山羊大枣扬名,哈思泰和灵,回首百转间,思苦笑后生。  石门乡学校:石门中学,唯一的九年义务教育基地,艰苦的环境,永远幻不醒未来。  石门乡主要有一条丝绸之路支线,从水泉乡——裴堡村——张庄社——石门村——哈思街——黄河——景泰县。  石门乡美食:主食:糜谷,臊子面,面片,山羊肉,靖远羊肉,东湾驴肉等等,水果;杏子,大枣,香水梨,苹果  民俗:社火,秦腔,  石门乡位于靖远县西北部,东接平川区,西连景泰县,距县城86公里,地处哈思山山麓两侧。黄河由南向北流经境内46公里。省道308线贯穿石门境内7个村庄,有渡口七处,渡船10艘,交通便利,是连接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重要交通要道。辖区内山大沟深,梁峁遍布,沟壑交错,最高海拨3017米,最低海拨1300多米,年降水量230mm,年均气温10.6℃,无霜期200天。  乡政府驻地上川口有一石岘,似门形,故得石门川之称。解放前属石门乡公所管辖,解放后建政为靖远县第四区区公所。1958年成立石门公社。1963年改为石门小公社,属川口区公所辖。1968年恢复石门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时设立石门乡人民政府至今。现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4021户,其中非农户数364户,全乡总人口15970人,其中,农业人口15551人,非农人口419人;全乡总面积414.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3592亩,其中水地9096亩,旱地34496亩。  全乡有中学1所,独立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8所,教学点18所,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学龄儿童均能就近入学,现有学生1916人,教职工161人。有乡卫生院1所和10所村级卫生所,有文化站、农机站、信用社、粮站、旅馆等服务行业。辖区内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  石门乡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金、重晶石、石膏、煤等矿。地方名优特产哈思梨、小口大枣、鸽子鱼、羔羊肉闻名遐迩,历代为皇室贡品。哈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凉爽,林草丰茂,泉水矿物质富集,生长着柴胡、麻黄、益母草、蒲公英、黄苓、桔梗、防风、薄荷、甘草等数十种中草药。  石门为古汉唐丝路之要地,哈思堡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境内有索桥烽燧,马台汉墓、庙山山汉墓、三角城遗址、三官殿古建筑等等,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哈思山,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丛茂,鸟兽蕃蔗,积雪冬夏不消,遥望青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地,为靖远八景“雪岭堆银”之一,现已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是休闲、避暑、旅游之佳地。  石门乡是一个半水半旱的贫困乡,2008年乡党委、乡政府以党的-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产业、六大基地”的要求,立足石门乡情,坚持“一个原则”(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目标”(农民增收),贯穿“一条主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基地”(二阴干旱山区小杂粮、中药材种植基地、石门川枸杞种植基地、小口村大枣种植基地),主攻“三大产业”(大枣、畜牧养殖、劳务输转), 强化“四项措施”(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民培训)。以小口贡枣加工厂和哈思山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走以企带农路子,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2008年全乡枣园面积突破10000亩,大枣产量150吨,产值1000万元。羊只存栏达到4.5万只,猪存栏数达到23000头,鸡存栏80000只。石门乡粮食生产主要以旱粮为主的小麦、糜子、谷子、洋芋、小杂粮等,近几年,石门乡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探索和推广粮食间作种植和旱地全膜玉米覆盖技术,发展枣粮间作、小麦玉米、黄豆套种面积6756亩,推广种植旱地全膜玉米3000亩,中药材400亩,枸杞500亩,水稻200亩。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全乡组织劳务输转5740人次,增收1700多万元。着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乡退耕还林30732.84亩,国家拨付退耕还林补助430.26万元。2007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84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714万元,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7元。劳务输转、退耕还林、畜牧养殖和大枣生产已经成为全乡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下一地名:兴隆乡
[以上内容由网友"Taylor"分享。]

以下与石门乡相关信息:

以下石门乡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8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