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东 > 潮州市 > 地名

黄厝尾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黄厝尾村隶属:东凤镇
行政代码:445103109代码前6位:445103
长途区号:0768 邮政编码:521000
车牌号码:粤U行政级别:村
  黄厝尾村  黄厝尾村位于东凤镇东南方,南邻王厝陇村、堤边村,北邻儒士村、沟边村,距镇政府五公里。东有省道护堤公路、西有镇道东梅路、北有龙堤路从村中穿过,交通运输便利。2013年全村有454户,2201人,耕地四百五十亩(水田266亩,旱园184亩),果园308亩,鱼池49亩。  黄厝尾村创乡于宋末,最先是黄氏0来此落户定居,明朝初年鳌头陈氏派系五世陈德安之孙(七世)居于此,随后又有杨姓迁来,现陈姓为多。因黄氏先入居,村名故称黄厝尾(美),又因地形似仙人,也称仙塘乡,但习惯上还是称黄厝尾(美),沿用至今。  黄厝尾村是鳌头十八乡之一,向来属南桂都——东凤镇,民国19年(1930年)为下桂乡所辖,1940年日伪时属南桂区鳌头联乡,1946年与儒士、沟边合称南桂乡第十六保,1952年与下张合称下张乡,1956年并入鲲江乡,1961年建立黄厝尾大队,1983年改称乡人民政府,1987年改设村民委员会,1991年改设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又改设村委会。  黄厝尾村是潮汕平原水稻高产片之一,在全国各地享有盛名,也受外国专家瞩目。建国以来,经过土地改革、走集体化道路,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在上级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实行科学种田,发掘土地潜力,粮食作物产量逐年提高。至1964年粮食产量“双跨纲”,与内畔等七个单位荣获省人民政府颁发奖状。至1982年该村水稻亩产达2855斤。中央和省有关单位领导多次前来指导、检查、验收、参观。1965年至1980年先后有中南局书记方方同志、省委领导-、王首道、吴南生、邬瑜等同志前来视察、检查工作,还有印度专家前来考察,越南水利专家、外贸部长率团前来参观。  在科学种田夺高产过程中,该村涌现了许多优秀模范人物和干部。陈林千同志是潮安县政协一至二届委员,积极培良种甘茨苗和其他种苗,于1960年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陈玩为同志是村农业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先后于本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任省、县、公社党委委员、革委委员、贸协会常委、副主任等非脱产职务,出席省-和省“人大”会议共四次,197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陈仰国同志是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曾任东凤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曾于1979年出席北京国务院嘉奖会议,于1982年当选为广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又先后于1976年受到省科技大会嘉奖;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农业为主调整为农、工、商相结合,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工业主要有制鞋、鞋跟加工、不锈钢等,还有部分村民从事商业、种养业等。村民收入不断提高,至2013年,人平收入达到8000多元。村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自1985年至2013年期间,全乡新建房屋2000多间,基建面积42350平方米。  村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58年借用私人住房办学,初办初小,后到完全小学,1968年增设初中班(后并入王厝陇联中)。1983年乡投资6万元,自筹新建校舍(总面积1359平方米,建筑面积559平方米),学生有了比较好学习环境。2000年在村民和在外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村多方筹资,重建一所新学校。该学校占地面积12亩,有三层教学楼一栋,礼堂一座,运动场一个,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被评为市规范化学校。目前,学校有6个班,139名学生。  近年来,村“两委”干部注重“民生工程”建设,于1997年村道铺上水泥路面,2002年村建骨灰堂一所,2009年10月1日村委会办公楼落成,2010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仁德堂(供死亡者用),并成立了黄厝尾村福利会扶贫济困。
下一地名:德修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Jimmy"分享。]

以下与黄厝尾村相关信息:

以下黄厝尾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8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