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黑龙江 > 大兴安岭 > 特产

鄂伦春族斜仁柱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鄂伦春族斜仁柱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居所(又称撮罗子)。斜仁柱建筑的整体外观呈圆锥形体,是用直径约10厘米,长约4到5米左右的细木杆(多为桦木、柳木或是落叶松细杆)20到30根,最多有用40根搭建的。

 

  择地建斜仁柱时,首先用三根细木杆(最好是木杆顶部有杈的木杆)交叉相互咬合成呈三角形的基础骨架,后依次将细木杆搭在三角形基础立架的顶端外围,然后将顶部用湿柳木条捆扎好,这叫做“乌鲁包腾”。斜仁柱的外围,是特制的桦树皮围卷,鄂伦春人叫“铁克沙”。这种桦树皮围子,柔软不易折断,而又有弹性,透风性能好,又可以将桦树皮围子卷起来搬迁游猎。

  鄂伦春猎人游猎迁移时,只把桦树皮围子“铁克沙”拆下来打成卷包好运走,木杆构架就不要了。夏季鄂伦春人的斜仁柱用白布围盖,效果不论是采光、抗冰雹、透风性能都很好。斜仁柱的门高约1米左右,宽约80厘米左右。夏季门上多用柳木或苇子编织成帘子覆盖,冬季则用绒毛厚的狍皮鞣软后覆盖。冬季斜仁柱则用厚绒的狍皮鞣制后拼成大片后覆盖,这种以狍皮做成围子覆盖的斜仁柱叫做“额勒敦”。

  狍子皮做的围子,一般由三大块组合而成。两块较大的狍皮围子各用狍皮25张,一块较小的用狍皮约在10张左右。狍皮做的“额勒敦”呈扇面形。两块大的扇面形围子用来覆盖斜仁柱主体支架的两侧,一块小的狍皮围子覆盖在后面。用皮条绳(呈扇面形的狍皮围子的四个角上,都系有比较长的皮条)系在斜仁柱支架杆上。顶部以狍皮做成锥形套,夜晚套在斜仁柱外顶上,白天拿下来。最后在狍皮围子上面有间隔地用细木杆压牢,防止冬天的强风把狍皮围子掀起或刮走。又在斜仁柱的周底外层用干草加厚堵严实,有的在干草层外又加一层土,使斜仁柱周底密封不透凉风。

  夏季用的斜仁柱面积较大,冬天用的斜仁柱面积较小。斜仁柱内高约3到4米,底圆直径为4米左右。最大的斜仁柱内高可达7米左右,底径为8米左右,但这么大的斜仁柱一般并不多见。斜仁柱的顶部开口为通风和室内篝火的烟道。斜仁柱室内地面中央设有篝火,其上有三角形支架,支架上吊有双耳铁锅,可以随时煮食。斜仁柱内部除了门口外都是铺位,先用干草铺上厚厚的一层,然后在上面铺上狍、犴或是鹿皮(多半是鞣制的软兽皮)缝成的褥子。这种兽皮褥子叫做“师克图恩”。也有的人在干草上铺上搭建的高约15厘米左右的木板平床,或是铺上一层木板条。门的两侧有桦树皮制的水桶、炊具等物品。

  在斜仁柱支架上悬挂有野兽肉条。斜仁柱正面位被称作客座,也称之为“玛路”。因为正好在客座头顶的支架上悬挂有“玛路”神桦皮盒,一般是由4到5个桦树皮盒组成的,里面装有祖先盒及辅神的偶像及画像等物。在“玛路”神盒左侧靠下处挂有“昭鲁博如坎”(即饲马神)神像。其下有祭品、木雕马及一个小皮口袋。若有客人进入斜仁柱内,必须要看清有“饲马神”前有无马奶酒和肉食等祭品。不然坐在前面就会失礼。斜仁柱左右两铺位为家族席,左为老年夫妇铺位,右边为青年夫妇铺位。其四周(即斜仁柱内底边缘处)摆放着桦树皮箱、篓、皮被、皮口袋、-等必备的物品。

下一特产:马爬犁
[以上内容由网友"Tom"分享。]

以下与鄂伦春族斜仁柱相关信息:

以下鄂伦春族斜仁柱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8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