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内蒙古 > 呼伦贝尔 > 地名

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隶属:阿荣旗
行政代码:150721202代码前6位:150721
长途区号:0470 邮政编码:021000
车牌号码:蒙E行政级别:乡
人口数量:约1.32万人人口密度:24人/km2
辖区面积:558.34平方公里
  一、基本情况   (一)名称的由来   音金鸣史作颜河、音河的语,“水流缓慢之意”。乡政府驻地“九三站”,是“旧三站”之误。“旧三站”起源于清驿路台站,按顺序从齐齐哈尔至海拉尔的第三站,因此得名。1956年建立索伦达斡尔民族乡,1984年成立音河达斡尔民族乡,现改为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   (二)位置面积与行政区划   1、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位于东经123°56′,北纬48°,东与向阳峪镇为邻,西以音河为界,与扎兰屯市达斡尔族乡隔河相望,北靠音河林场,是阿荣旗的西大门。   2、面积   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总面积558.34平方公里,其中次生林面积27万亩,草场8.2万亩,耕地17.2万亩。   3、行政区划   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44个自然屯,42个村民小组,2个民族村,1个猎民村。   (三)人口民族   1、人口   2004年全乡总人口13196人,3281户。其中:农业人口12586人,占全乡人口的95.4%。   2、民族   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是以达斡尔鄂温克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族、满族、锡伯族、朝鲜族、回族、日族10个民族构成的民族乡,全乡有少数民族居民488户、1884口人,占全乡人口的14.3%。其中达斡尔民族1299人、鄂温克族528人,鄂伦春4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8%、4%和0.3%。   (四)建置沿革   1947年旧三站建立努图克,1949年撤归阿荣旗努图克管辖,1956年正式建立索伦达斡尔乡,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1980年改为音河达斡尔民族公社,1984年成立音河达斡尔民族乡。   (五)自然条件   1、地貌   地貌形态以低山、丘陵、漫岗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地理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长处为80公里,东西最宽处15公里。   2、气候   气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日照2800-2900小时,平均降水量在450-55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110-125天,年平均积温在2200-2300℃,结冰期在10月中、下旬,主要气候是干旱、低温、洪涝、冰雹、早霜、大风等。   3、水文  音河乡境内有1条河流,主干水系是音河,发源于音河顶,流量2m3/秒。   4、土壤   音河乡境内的土质构成可分为三部分,北部多半由黑土呈粘状构成,南部多半由黑土和黄沙土构成,靠近音河流域多半由黄沙土和黑粘土构成,土壤以黑为主,适宜种南瓜、马铃薯、玉米、大豆。   5、植被   树木主要有:杨树、柳树、山丁树、桦树等。草木植物主要有:大叶章、猪宗草、三棱草、车前子,药材类主要有:黄花、赤勺、柴胡、桔梗、龙胆草。   6、自然资源   音河乡地表资源有:辖区占地面积为55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万亩,拥有次生林面积27万亩,自然草场面积8.2万亩。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实力   2004年,音河乡的国内生产总值987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8609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362万元。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生产总值907万元。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纯收入3474元。   (二)农林牧渔业   1、农业   农业为音河乡基础性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点。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2万亩,总产量达到28147吨,其中南瓜面积4017公顷,马铃薯2538公顷,水稻54公顷,在2002年由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转变为三无结构,调整比例为3:3:3:1,即马铃薯3,白瓜籽3,大豆和玉米3,其它经济作物饲料为1,是呼伦贝尔市的白瓜籽、马铃薯之乡。   2、牧业   音河乡的畜牧以奶牛、绒羊、绵羊、育肥牛、猪为主,充分发挥了地缘优势,以伊利集团扎兰屯乳业集团为依托,建成了富吉、音河两个奶牛基地,走上了“奶牛兴乡,牛羊富民”之路,逐渐由粗放散养向舍饲圈养经营方式的转变,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牧业年度性畜存栏118457头(只),其中奶牛8377头,羊存栏101073只,生猪0.8万头,建有三个奶牛养殖小区--九三站奶牛小区;长发奶牛小区;东富吉奶牛小区。三个奶牛小区总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小区建设总投资达到464.4万元,容纳奶牛养殖户91户,养殖奶牛491头。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   3、林业   音河乡是以次生林和林果业为主,次生林主要是柞树,占地约27万亩,适应放养柞蚕。2004年全乡总计放养优质柞蚕144把。2005年,退耕还林,灭荒造林保有面积14454.4亩,其中退耕还林5997.9亩,荒山造林8456.5亩。全乡有专业工作人员3名。   4、渔业  灌溉能力2万亩,全乡共修干渠2条,长10公里,各类闸门10座,桥涵6座,打抗旱井57眼,喷灌设备91套,有抗旱水箱3021个。   5、农机   音河乡农机业发展迅速,由原来的牛马人工耕作,逐步向农业机械发展基本摆脱了牲畜耕作的格局,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1537台。   (三)交通邮电   音河乡近年来交通发展迅速,“111”国道横穿东西,音维路纵贯南北,旗、乡村公路四通八达,2005年,有乡级公路75公里,村级公路40公里。全乡每年搞春秋两次农民义务修路大会战,用以保证交通运输业的正常运转。全乡境内实现了“公共汽车村村通,手机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全乡有邮政所1个,电话总数1720部,其中固定电话537部,移动电话1883部。   (四)商贸   2004年,全乡个体工商业网点297家,从业人员52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262万元,年总收入达678万元,上交税金36万元。   (五)财政金融   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3万元,财政管理实行了统一预算,统一划拔和“零户统管”,达到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目标。2004年全乡城乡居民社会储蓄额突破二千万元大关,达到2380万元,投放三农贷款达760万元,农村小额信贷-率达98%。   (六)城镇建设   音河乡的城镇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进外资建成了九三站新村、富吉新村、维古奇新村,共计住宅112栋,0.8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七)绿色食品开发   2005年,绿色食品生产具有本乡特点的“音河乡白瓜籽”已进入市场,全乡种植白瓜籽6万亩,产量3696吨,投入市场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与好评。绿色养殖业也有较大发展,绿色养殖专业户170户,并达到了一定规模,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八)教育   达斡尔、鄂温克民族历来重视教育,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受教育程度及教育率显示,达斡尔人口远远高于汉族人口的教育程度和教育率。2005年,全乡初级中学1所、中学9所,其中:民族小学3所、中心校1所。在校中学生562名,小学生793名,中小学校设施齐全,教学环境达到标准化。   (九)科技   2004年音河乡科技事业发展迅猛,水稻早育稀植,配方施肥、无公害农药喷洒、覆膜、奶牛冷配等农牧业适用新技术得到全面普用及推广,科技贡献率达85%,每年送科技下乡达到50期,培训农牧民13000余人次。   (十)文化   音河乡总计8个村民委员会,44个自然屯,全部实现了村村有广播,组组有广播,户户有电视,有9个村民小组上了有线电视、广播,电视覆盖面达100%。   (十一)体育   2002年音河乡参加了全旗第十届运动会,并成功地举办了全乡中小学第三届运动会,这次体育盛事,促进了全乡全民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别具特色的达斡尔运动项目摔跤、抢枢获得了发展。   (十二)卫生   2004年,按照旗卫生体改革要求,发展乡卫生院,全乡卫生防疫医生2名。村级卫生网点14个,村医14名。   (十三)计划生育   2004年,全乡有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3人,四术大夫1人,计生协会8个,计生人口学校8所,生殖保健医疗设施5台,负责全乡各族人民的生殖保健工作。   三、人民生活   (一)农民生活   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474元,标准化砖瓦住房1080户,9200平方米,电视机拥有率达到100%,摩托车2860台,收录机740台,放像机1250台,洗衣机3950台。   (二)救灾扶贫   2003年,全乡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乡组织干部职工捐款42850元,救助贫困学生118名,捐款11750元,重建翻建住房5栋,7栋危房得到了维修,发放衣物150包,发放面粉3.5万公斤,玉米2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切实保证了灾民有房住、有衣穿、有学上、有饭吃。   五、风俗习惯   (一)日常生活   达斡尔人非常注重礼节,见到长都或上一辈人要请安,作法是将右腿向后拉一步,肢尖着地,左腿在原地屈膝,上身挺直,左手轻轻下垂,左手放在左膝盖上,眼睛注视对方,妇女请安和男人一样,只是两手重叠放在膝盖上。   对出门借宿的人,只要没有特殊情形决不拒绝,并且还要做饭,准备床铺款待。   媳妇对公婆非常孝顺,不和公婆同席对话,一般是站在炕下很敬重地说话。每天早晨起来要给公婆端洗脸水,装烟。   随着时代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衣着也趋于大众化,但至今仍有一些长者依然穿着长袍,腰扎带子。   达斡尔人喜欢吃手扒肉、糜子米饭和酸0,还喜欢吃山菜“柳蒿芽”、“四叶菜”。大多数人爱饮烈性酒,拿酒待客是他们的礼节。   达斡尔民族的住房和汉族的盖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是达斡尔族不但留前后窗,而且还要留西窗除了南北炕外,如果是三间房,东屋要有东炕,西屋要有西炕,炕的长知通南北炕。   (二)结婚仪式   他们的结婚仪式是很讲究的,新婚之日,新郎要穿盛装骑马,由先导引路迎接新娘,女方家有男宾三、四各乘坐骑,女宾二、三各伴随新娘乘车。接亲的新郎一行回到男方家时,男方的亲属都到门前相迎。新娘亲属中的首要人领先进屋,接着新娘由女伴搀扶着进屋,安排在南炕,和亲属及其他客人就坐后纱绸巾,盘腿而坐。男宾落坐西炕,和亲属及其他客人就坐后开宴,宴席时客人都要表示祝贺。酒宴中间新郎要忙于接待客人。宴毕,男女双方近新留下,这时才开始叫新娘、新郎和父母近亲想见,礼仪完毕。   (三)葬祭仪式   人死后净脚抬进(有西厢房要抬进西厢房)屋内,安放在跟炕一般高的板铺上,头朝南,身旁摆放他日常爱用的烟具等,枕边放一个小桌子,供一只鸡和酒、食品。   儿媳要在地上铺炕席或干草,坐守在遗体旁边,待客人来时举杯斟酒,客人接过沾唇以表示吊意。   关于丧服,对于父母、叔伯父母,用白棉布做长袍,下摆毛边。丧服穿在衣服上面,用同样白棉布做带子扎上,把一头搭在肩上,用白布围住头,两头搭在身后,鞋也是白的。对祖父母或兄弟姐妹不穿丧服,只在帽子上钉白布做为丧章,扎白带子、穿白鞋,其它情况只扎白带子。   已故人入殓后家人佩戴丧章,穿丧服,在棺材旁边铺炕席或干草,近亲者和主祭人坐下来守灵。   葬礼前,要把已故人所用之物放在棺材旁,然后由一个人拿一根绳子拴在棺材旁边,已故人近亲跪在地上边啜泣边听赞场已故人生前功绩的祭文,读完祭文后参列的人们也一齐瞌头祈祷已故人的冥福,仪式结束后,有的人家则将灵柩送入墓地埋葬,也有的人家则在第二天送入墓地埋葬(在农放的时间长短主要看生活条件和看皇历选期情况定,一般认为日期不佳,有碍于已故人的冥福,这也是放时间长的一个原因),如果这样就需通宵守灵。   棺材送往墓地一般还是讲究用人抬,到墓地后先选好方位安置棺材,举酒杯冥福,把祷文、金箔、纸钱、幡旗、衣服等冥途上的礼物一并烧掉。主祭人领先培第一锹土之后,按亲戚顺序埋土,回家后在大门口让送葬人选洗手,每人喝杯酒入宴席。   (四)娱乐、体育   达斡尔人最喜欢骑马、摔跤,舞蹈更是他们最擅长的一项娱乐活动。   每当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就聚集在一起,有的是一个家庭,他们唱着歌摆动手臂跳起旋转的民族舞,有时竟通宵达旦,歌曲一般是传统的,但歌词有些是即兴创作,一般不用乐器,仅用脚打拍子。   (五)宗教信仰   达斡尔人主要信仰“萨满教”。
下一地名:查巴奇鄂温克族乡
[以上内容由网友"Emily"分享。]

以下与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相关信息:

以下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8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