汢客旅游网

席狮舞

红运2024-05-03

席狮舞

《席狮舞》是梅州市梅江区城郊范围内客家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唐朝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香花”派,而《席狮舞》是“香花”佛事中独有的项目之一。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席狮舞》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尼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尼表演传播,表演者以一张“草席为狮”作为表演的主体,模仿狮的行走跳跃形态,与“南狮”相似的表演程式来表演,在似狮非狮中求其神似,以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独特的客家特色,深受梅州城区民众喜爱。《席狮舞》的流传与梅州客家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古梅州人多依山近水而居、房舍矮小、居住极为分散,办丧风俗都是日夜连宵、时间又长,众多的宗亲族戚、朋友 的住宿就成了大问题,缘此,“香花佛事”中的“席狮舞”就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必须项目。

狮子是汉民族的辟邪兽,梅州客家人是中原汉民族的后裔,所以客家人喜欢狮子、也特别喜欢舞狮,在梅州客家这个信仰繁杂的民系里,人们深信狮子能驱邪、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康。据城郊碧峰寺僧人“席狮”二代传承代表释彰龙法师回忆,从清末至上世纪文革前,《席狮舞》在梅州城区民众做“香花佛事”中发展兴旺、十分盛行。“席狮”舞时,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多用长命草作“青”)持扇伴舞,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数个环节,整个表演约需20分钟左右,用锣、鼓、鈸、客家大锣鼓风格伴奏。虽然《席狮舞》的道具和伴奏都很简朴,但显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美,颇有“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并有祝愿和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